上個週末,新台灣人文教基金會在劍潭舉辦了一場「創意、創造、創業」青年創業論壇。根據
新台灣人文教基金會官網簡介,該基金會是馬英九總統於 1999 年單獨捐助成立,希望跳脫舊有的統、獨思維與觀念,增進公共議題的討論。這場青年創業論壇,在台灣北、中、南、東都有場次,受邀參加者以青年、學生為主。
北部的劍潭場論壇主講者有三位,包括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丹堤咖啡創辦人方淑宜、appWorks之初創投合夥人詹益鑑。
這場論壇能夠提問的時間與空間多受限制,以下重點整理我在現場的記錄,讓讀者自行體會、詮釋馬總統對台灣創新創業環境的看法與可能作為。
首先,先描述一下這場論壇的性質。由於馬英九總統出席,論壇的焦點很自然地都聚在他身上。馬總統說他自己「絕對不是個創新創業的專家」,但身為台灣最有權力的人,這場論壇的聚焦焦點很自然就會被設定為:「政府如何優化台灣的創新與創業環境?」
總統談政府的角色:創造讓年輕人創業的環境
在三位講者各 15 分鐘的分享議程裡,馬總統首先發言,他認為自己在這場論壇中的角色是「讓大家從社會的各個層面看看年輕人的環境」。針對創業,他則是因為「不懂創業」所以只能說,「政府功能在於如何創造讓年輕人創業的環境」,在馬總統的發言中,雖然夾雜了很多關於目前失業率的敘述與解釋,但並沒有對就業政策有明確的著墨。
大體上馬總統論述就是,政府之於創新創業,該扮演的就是提供環境的角色。
台灣的環境究竟如何?
既然談到台灣創業環境,appWorks 之初創投合夥人詹益鑑就對台灣創投,提出了一個有趣的比喻:沒當過球員的人在場上打球。他說,許多台灣創投都是專業經理人出身,本身並沒有創過業,因此在創投圈子,常有一些「可惜」的情況出現。
丹堤創辦人方淑宜則從丹堤咖啡的創辦經驗中提到另一個台灣正在面對的環境--國際競爭。她打趣描述,丹堤要選擇店面的時候,絕對不會跟星巴克爭,因為爭不贏;這一席話直接講出無論過去或現在(丹提至今也十多年了),台灣的新創事業總必須面對國際競爭者,而且通常是「很大的」國際競爭者。
台灣本土的市場的確不大,不走出國際,即使在島內打出品牌,內需市場也不太能應付國際大企業的侵襲 ;即使立定志向,只躲在台灣島內也一樣。要知道,當好幾倍資本又有品牌的企業,在你對面開了一家性質相近的店面時,競爭壓力真的非常大。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Five Filters recommends: 'You Say What You Like, Because They Like What You Say' - http://www.medialens.org/index.php/alerts/alert-archive/alerts-2013/731-you-say-what-you-like-because-they-like-what-you-sa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