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無能,這個概念來源於一本同名書籍。被稱作當代人的愛情寫照、“垮掉一代”的情感聖經、“80後”的信仰證明。“愛無能”一詞是該書作者鏡子于2001年創造的新詞,圖書出版後“愛無能”引發了流行。
擁有高學歷、高職位、高收入的大齡都市白領的單身現象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他們大多不願去戀愛、不會去浪漫、不懂得去愛。這是一種典型的“愛無能”現象,這種現象已經是世界性的流行病。
都市白領工作繁忙,感情空白,生活優越,最後忙活到一定程度不會愛別人了,就成了愛無能。愛無能的生活就像一部法國文藝片,沒有高潮,沒有情色,連字幕都沒有。有調查現實,有超過一半的男人認為自己處於愛無能的邊緣,其中20%表示已經心灰意冷。這一批人可能恰值婚齡,條件也不算差,卻因為種種原因提不起戀愛的熱情,眼看就一步步進入老僧入定的境界。
病因
導致“愛無能”的原因,是各種經歷、境遇、性格與壓力造成的心理疾病,有病而不自知,從不想著去積極解決、找到出路,那麼必將遠走歧路、病入膏肓。其實只因太膽怯,其實只因太自我。越來越高壓、越來越變態的社會現實當然是造就“愛無能”的一大客觀原因。
愛無能觀點
1.對於崇尚愛情的文學作品、電影等毫無興趣,甚至反感、厭惡、憎恨;而對於批判愛情的言論倒是比較認可;
2.把愛情看作是交易或投資;
3.對愛情看得很淡漠,覺得那些相信愛情的人很可笑;
4.環顧同事與好友,沒有發現任何讓你心動的異性或同性;
5.認為“我愛你”的真正含義就是“我愛你的身體”或“我愛你的錢”,而與心靈無關。
6.認為結婚是為了降低生活成本和滿足身體或物質欲望。
7.堅信不可能相愛的人不可能走到最後。結婚的一定不是自己最愛的人。
愛無能表現
1.只求成功,不求真情
都市生活節奏越來越快,愛對於有些人來說是一件太過奢侈的行為。過多的情感只能是生活上的負擔,所以他們選擇麻木地對待自己的親人,麻木地處理個人感情生活,愛這根重要的神經系統已從身體中剔除,無愛似乎成了成功的必要保障,像極了武俠小說裡那句經典諷句,“欲練神功,揮刀自宮”。
2.曾受傷害,封心鎖愛
唯物主義哲學觀告訴人們,這個世界上的萬物都是相對存在的,愛也是,正如林憶蓮歌裡唱的:“愛有多銷魂,就有多傷人。”那些受傷的人,要麼把自己緊鎖起來,要麼開始瘋狂地報復,這兩極都是“愛無能”的典型病症。
3.逃避責任,自我放逐
逃避責任的傢夥們只追求感官上的新奇、刺激,不僅僅無法愛別人,連自己都不愛。他們覺得所謂的“愛”是一種束縛,無論在精神上還是在肉體上。在電影中,這樣的人不斷傷害愛他的人、他愛的人,最終的結局就是連自己也徹底放棄。
4.天性缺陷,近情情怯
藝術電影中有大量因為性格缺陷而導致“愛無能”的角色,他們的病態人格與行為特徵都是病態時代的隱喻。比如在臺灣導演蔡明亮的電影中,人人都渴望愛,但又找不到愛,溝通的障礙造就了“愛無能”的產生。
5.壓力重重,自我抑制
高壓的社會,令心理問題激增。自卑、自閉、自我壓抑的人越來越多,猶如置身世界盡頭。愛,對勇敢的人而言近在眼前,但對大多數蒙蔽自我的現代人來說,卻遠在天邊。
檢視圖片
7.很在乎別人的想法
檢視圖片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Five Filters recommends: 'You Say What You Like, Because They Like What You Say' - http://www.medialens.org/index.php/alerts/alert-archive/alerts-2013/731-you-say-what-you-like-because-they-like-what-you-sa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