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台北3日電)新華網報導,上海日前一場召募會,職缺87個,卻來了500多個「海歸」應聘,反映求職困難;不少人為了怕變「海藻」、「海帶」,連月薪人民幣3000、4000元的都願意做。
中國大陸民間一般稱海外留學歸國學子為「海歸」,但隨著人數越來越多,返鄉就業常是想要的要不到、要得到的看不上,比比皆是「海藻」(還在找)、「海帶」(還在待業)、「海泡」(海外混日)。
另外,留學生回國受重用者叫「海鮮」,海歸的明星叫「海星」,紮根海外且有一定基礎的叫「海根」,學術水平不高、找工作很難的叫「海草」。
數據顯示,2005年,在美國獲得博士的大陸學生希望留美工作的比例高達89.4%;但2012年,大陸留學總數39萬9600人,歸國總數為27萬2900人,也就是7成回國發展。
與此同時,大陸2013年全國高等院校(大專院校)畢業生達到699萬人,加上經濟放緩、出口疲乏,大陸預定招聘職缺較2012年下降15%,海歸面臨前所未有的就業壓力。
已回國兩個多月的方念覺得自己不是「海歸」是「海藻」,澳洲留學6年,獲得碩士學位後想在北京、上海這樣的一線城市找份工作卻一點都不容易,兩個月內投了幾十份履歷,接到的面試也只有6次,目前只拿到一家名氣不大的諮詢公司媒體公關職位。
方念算了算,出國前各種考試、各種語言補習班,來回機票等合計人民幣3萬元左右,出國後學費、生活費每年20幾萬元。總體算下來,學士加研究生一共花了100萬元。
她說,但現在拿到手的工作有點雞肋。幹吧,專業不對口(與所學專業無法銜接)不說,工資不高,上升空間也有限;不幹,就還是個「海帶」。「如果一個月三、四千塊錢工資,即使不吃不喝不租房也不買房,都得20年才能勉強把留學的錢賺回來」。
與方念相比,她的學姐蘇莉雯就比較幸運了,回國後進了營銷機構從事海外市場推廣工作。蘇莉雯表示,與其他畢業一年還沒有就業的同學相比,她現在無論從工作前景還是收入水準來講都算好的了。
她說,原來的求職目標是進入大國企或者銀行,但今年的形勢讓她不得不調整了方向,許多銀行連博士想進去都難,更別說只是碩士。
蘇莉雯坦言,很多同學因為想在國外工作、簽證等原因留不下,想回國又找不到合適的工作,猶猶豫豫地待在國外,成了「海泡」。102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