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有句話這樣說:“ Hindsight is 20/20.”
中文的意思就是「後見之明」。如果現在問我:「花三年的時間欠上一屁股債去念法學院 (J.D.) ,你覺得值得嗎?」我會篤定的回答:「不值得」。
但是九年前的我並不知道,也沒有仔細衡量利弊,只覺得念一個 professional degree 似乎更有保障也絕無害處。
經歷了將近五年苦多於樂的律師生涯後,我重新回到教育這個領域,希望藉由生命的歷練,幫想要到國外留學的年輕學子包裝、潤飾申請文件,並從過程中鼓勵他們要有不屈不撓的態度。更因為這份工作的關係,重新接觸了許多剛畢業和工作了不久的上班族。
要出國念MBA 先問兩個問題
面對年輕人計畫要留學到歐美念 MBA 學位時,我會先問:「你知道要花多少錢和時間嗎?你確定這是你所需要的東西嗎?」
如果前面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 yes,我接下來會問:「你知道在商學院會學到什麼嗎?你了解這個學位對你未來職涯規劃或實踐的貢獻會是什麼嗎?」
通常會來諮詢的學生大部分已做了功課,心裡也都有個底。只是提起這一環,大家還是會忍不住訴苦。或許我的記憶還停留在當年,因此常常會對現今 MBA 高額的學費感到震驚不已。相信絕大多數的台灣家長聽到去美國念兩年書要5、6百萬台幣都會跳起來吧?!
可是為什麼還有如此多年輕人,即便知道這是一筆龐大的投資(無論是在金錢、時間或機會成本上),即使知道這投資的回報率未必讓人滿意,還是一窩蜂的想要去歐美取得一個 Top 15 的 MBA 學位?
首先,我們先從這一群年輕有為的青年才俊(young professionals) 申請動機談起:
1、對人生規劃清楚有野心,想要更上一層樓
在目前工作崗位已經做了4~5 年,薪資算不錯(以台灣薪資而言),而且所待的公司名聲規模均為中上。因拘限於目前的大環境以及職場晉升遇到瓶頸,所以必須要往外尋求另一條路。
這類年輕人也會是唯一比較能夠自己負擔(部分或全部)學費的一群,只是他們相對的野心勃勃,除了所謂的 M7(指的是一般市面上公認美國最好的商學院:HBS,Stanford,MIT, Kellogg,Columbia,Wharton,and Booth)到 Top 10 的學校,他們是不會考慮的。對於這群人,MBA 扮演的角色比較像是墊腳石。
★ 大家都在問:八年級生都在「想」什麼?!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Five Filters recomme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