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國際現貨黃金大落大起,波動振幅歷史罕見。開盤於1158美元/盎司,收於1211美元/盎司。另外,國際白銀原油昨日同時出現暴跌暴漲,黃金漲3.6%,盤中最高達122
昨日國際現貨黃金大落大起,波動振幅歷史罕見。開盤於1158美元/盎司,收於1211美元/盎司。另外,國際白銀原油昨日同時出現暴跌暴漲,黃金漲3.6%,盤中最高達1221美元;白銀暴漲近8%;美油飆升4.3%,創兩年最大日漲幅。黃金當天振幅近7%,白銀振幅接近20%創歷史記錄,原油則近10%,金價和銀價突破一個月高位,銀價甚至創先有史以來最大的單日波動幅度。另外,其他金屬,銅、鋅、鋁等紛紛大幅走高。今日關注美聯儲耶倫講話。
金價劇烈振幅第一大解讀:避險回歸
周一日本主權債務評級遭到調降刺激了市場的避險需求,加上美元匯率回落對包括黃金在內多種以美元定價的大宗商品期貨合約價格的支援,是目前市場對於隔夜金銀大漲最廣泛的理由。評級機構穆迪投資者服務周一早些時候宣布,將日本的主權信用評級從Aa3降低一級至A1,並稱安倍晉三首相試圖實現可持續經濟增長的努力正在面臨大量挑戰。出於對全球經濟可能嚴重放緩的擔憂,投資者尋求安全的資產來保護財富,黃金這個傳統的選擇受到強勁推動。此外,美元匯率的下挫也使得持有和交易以美元定價大宗商品期貨合約的成本降低,對包括黃金和原油在內的期貨產品價格都有推動作用。從其他關聯市場的表現看,避險這個解釋似乎看似能夠成立。不過,美國國債的波動則不如其他資產明顯。其實,避險這一解釋邏輯背后最大的硬傷恰恰是成因,日本主權債務評級遭到調降可能能夠被視為一個導火索,但這一事件是否真的能有那么大的影響力,無疑值得質疑。至少就美元對日元的走勢而言,波幅也並不是非常劇烈。而隔夜美國最為關鍵的ISM制造業數據好於預期,美聯儲官員言論中性,則更是難以對美元回落商品暴漲作出解釋。
金價劇烈振幅第二大解讀:軋空
無論是黃金白銀還是原油市場,它們近來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就是嚴重超賣,空頭堆積。因此,逢低買盤引發的軋空行情,導致市場波幅放大,也就成為了隔夜行情的一大合理解釋。有國外交易員將昨日商品市場的反彈形象地形容為“死貓跳”:單日振幅近70美元,就算是在波動性較高的黃金價格上都是極鮮見的。同時,與非美貨幣的走勢相比,黃金價格的承壓能力顯然要強很多,這或許說明金價反彈背后有強勁后盾。值得一提的是,黃金期價受實貨市場以及印度上周五放寬進口限制的支援。最大黃金消費國中國的黃金現貨溢價約為1-2美元,反應實貨買盤強勁。
金價劇烈振幅第三大解讀:機構操縱市場
每逢市場異動的背后,操縱往往是投資者在無法得到合理解釋下的心理暗示。投行、對沖基金的大量交割單,往往能令行情瞬間“變臉”。而此次,也有不少分析人士將矛頭直指剛剛結束黃金公投的瑞士央行。Hinde Capital的首席執行官Ben Davies認為,在瑞士公投之前黃金市場有一些讓人懷疑的情況出現,看起來是瑞士央行在故意壓低金價以使得黃金公投難以通過。在公投前,黃金市場的清淡交易中,出現了大量拋售,這是非常可疑的行為。對瑞士央行來說,有很多理由不需要黃金公投通過。因此,可能有一些操縱價格的行為,試圖影響黃金公投。
周一兩FED官員保持中性,關注晚間耶倫講話
在周一金屬市場上波瀾壯闊的行情走出之后,投資者期待美聯儲兩位重量級官員,美聯儲副主席費希爾和紐約聯儲主席杜德利給市場更多的指引,不過這兩位美聯儲官員的講話可能讓市場失望了,他們重申了此前的較為中性的立場,這兩位官員的講話對市場的影響較為有限。美國紐約聯儲主席杜德利周一表示,美聯儲未來收緊貨幣政策不能僅僅關注美國經濟的表現,還應當兼顧金融市場對最終加息的反應。他稱如果金融市場(包括短期和長期利率、股市和美元)的反應不像美聯儲所期望的那么熱切,美聯儲就應當更加激進地加息。
美聯儲副主席費希爾Fischer周一表示,美聯儲在金融規則的制定上發揮的作用至關重要。美國已經加快了銀行擴充資本的步伐,目前尚未解決影子銀行的相關問題。費希爾強調,美聯儲目前的大問題是何時加息。而美聯儲實施政策操作是“十分透明的”,但美聯儲“過於透明”或會讓市場陷入恐慌。費希爾還十分擔憂美聯儲的領導作用或會在未來危機中出現殘缺,他不同意關於“通脹目標應當上調至4%”的觀點。美國經濟復甦速度放緩的原因之一是生產力增速下滑。關注晚間美聯儲主席耶倫講話能否到來更明確指引。
歐元區和中國制造業數據表現不佳,黃金受避險提振
日內公布的歐元區和中國制造業PMI數據表現不佳,令市場預期全球經濟增長會有進一步放緩的風險,燃起對今年4季度全球經濟增長的擔憂,黃金受避險提振。日內公布的數據顯示,歐元區11月制造業增長停滯。盡管價格大幅下調,但新訂單降幅創19個月最大,表明未來幾個月前景暗淡。歐元區11月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終值為50.1,為2013年6月以來低點,也低於初值50.4和10月數據50.6。歐元區制造業PMI中,新訂單分項指數創19個月低點48.7,連續第三個月處於榮枯線下方,預示12月難有起色。歐元區最大的三個經濟體——德國、法國和意大利制造業活動有所萎縮:德國11月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終值從51.4跌至49.5,低於11月20日公布的初值50;意大利第三季度GDP終值季率下滑0.1%,預期下滑0.1%;法國 11月Markit/CDAF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終值為48.4,好於預期的47.6但是仍然處於萎縮狀態。經濟學家表示,歐元區制造業情況比預想更差,是2013年年中以來的最糟表現,而且這種糟糕情況還有可能從核心國家向外圍國家蔓延。
中國國家統計局和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CFLP)周一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宏觀經濟先行指標——11月官方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降至50.3,為今年3月以來最低水準,暗示在經濟增速放緩之際,企業信心仍保持疲弱。匯豐周一聯合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11月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終值一如預期持平於初值50,跌至半年來最低,也低於10終值50.4,而產出指數也跌破榮枯線,顯示經濟下行壓力仍大。歐元區和中國的制造業均不理想,市場擔憂四季度全球經濟增長放緩,避險買盤有所回歸,短期倫敦金收到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