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Blogtrottr
商業周刊 - 最新綜合文章
先進觀念 輕鬆掌握 
為什麼美國人總是落落大方?原因竟然是他們都沒有「同班同學」
Jan 22nd 2015, 10:52, by 謝宇程

圖片來源:danz@flickr, CC BY-SA 2.0

原來美國中學沒有班級,沒有「同班同學」這回事;而且,這可能是相對台灣而言,美國人性格優勢的來源之一。當我發現這件事,心中真的有震驚。

某一天我受邀參加一個大公司內部的非正式聚會,這個聚會是要讓員工互相多些認識,甚至認識一些公司外部各領域的人士。在聚會之中,有小遊戲,有討論,有短演講,參加的人除了少數外部人士之外,也有少數公司資深主管,但大部分是公司較年輕的基層員工 -- 但是幾乎都是國內外優秀大學、研究所畢業。

活動中我注意到一個女生 – 首先聲明,不是因為漂亮(而已),主要的原因是她的特質。

相同的基因,難理解的格調差距

大部分的人都很正常,在自由交流時間,和自己原本熟識的人聚在一起吃餐點聊天;活動中有人請他們上台發表想法意見,他們會緊張地試圖躲避;他們站到講台上會不自主地傻笑,四肢不協調,略為結巴,眼神閃躲,不停搓手。

這個女生很不同,她有想法的時候會舉手爭取發言,上台落落大方,神情自在地陳述想法,用合適的手勢輔助,眼神與聽眾自然接觸;在自由交流時間,會在群體穿梭和不熟的同事打招呼,甚至原本不認識的人,包括我。

彼此自我介紹後,我問她:「你好像不是台灣人?」她微笑:「為什麼這麼說?」

「你的咬字和口音,還有你的言行舉止。太不像了…」原來她是台灣人,只不過五年級的時候隨父母到美國讀書,在香港讀大學,畢業後回台灣工作,朋友們叫她黛安。我們後來就討論這個話題:為什麼她和人互動的方式,和群體互動的方式,甚至面對長官的方式,和她的同事們都不太一樣?

我們進一步細聊她的學習與成長經歷,和台灣年輕人的異同 -- 她也很想知道,為什麼她感覺台灣年輕人,與美國相較非常地羞怯被動。結果,聊到我們中學的教育,我驚訝了:

原來美國的國高中並沒有「班級」,原來台灣人說的「同班同學」這個概念在美國中學中並不存在。

美國中學是預備大學,台灣中學像延續小學

黛安記得,美國小學六年級和台灣小學差不多,學生分班級,除了少數課程(例如西班牙文)另有老師之外,每班有一個導師負責絕大多數的課程。但是到七年級進入國中 (Junior High) 後就完全不一樣了,黛安不再被分到特定的班級,不再和同一群同學從早到晚待在同一個教室裡。

在美國的中學,大部分的課程是必修,例如英文、數學等,黛安可以依喜好和學習速度選擇老師;少部分的課程是選修,例如舞蹈、美術、烹餁這些課,五門中要選兩門;物理、化學、生物這三門課之中,至少選兩門。

因為是選課制,全年級有四百餘人,全校有上千人,這些人都可能和黛安在課程當中相遇。黛安沒有固定的「同班同學」,每換一門課,就要去不同的教室,與不同的同學一起上課。她的 classmate僅是「課程同學」而非「同班同學」。美國的國中和高中,整個學習與生活的模式已經相似台灣的大學。

然而台灣的國中和高中,繼續延用小學的學習與生活的模式--30個學生編進一個班之後,這一群人每天會在同一個教室中相會,從早到晚一起相處,至少8小時,很有可能超過10小時,一周五天,一年40周,至少為期一年,長則三年(國中)。

我恍然發現:原來美國的中學比較像為大學做準備,台灣的國高中比較像是小學的延伸。

人際關係大學問,什麼時候開始學?

我和黛安像是推倒了第一張謎題骨牌,許多台灣和美國年輕人性格與行為的差別,突然都能夠理解了。

Recommended article: Chomsky: We Are All – Fill in the Blank.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bv6d9vomp1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