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沒那麼困難,
是你讓人生變得複雜了,
其實,人生非常單純。
其實「人生一點也不辛苦,不痛苦」,是你故意「把自己的人生搞得非常辛苦、痛苦」,阿德勒舉了這般例子。
「有兩種方法可以通過高度僅五英呎〈約1.5公尺〉的門,一種是挺直身子走過去,另一種是彎身走過去,若是採用第一種方法,勢必會撞到門頂。」也就是說,覺得「人生很辛苦、很痛苦」的人,就像挺直身子穿過門,結果就是撞到頭,要是能稍微彎身走過去,就能免受皮肉之痛。但大多數人都會怪罪「門太低」,而不是反省其實是沒有彎身的自己不好。
那麼,什麼樣的生活方式迫使人生滿是辛苦與痛苦?什麼樣的生活方式能讓人生變得單純?答案實在無法用一行字來表達。恐怕要閱讀這本書,進而能慢慢了解。現階段能傳達的是,當下的人生不是取決於「命運」和「過去」的創傷,而是自己的思考方式。正因如此,只要下定決心,人生就可以變得很單純,所以別再做挺直身子穿過門的事,也別再「把人生搞得很複雜」就行了。
責備一無是處的自己,
永遠無法得到幸福。
唯有勇氣認同現在的自己,
才能成為真正的強者。
阿德勒認為,要想克服自卑感,必須戒掉過度的迷思,也就是戒掉基本錯誤,但光是這樣無法克服自卑感。那麼,要如何思考才能克服自卑感呢?不是一味抹殺自己的無能,而是接受一無是處的自己。也就是說,不求做個完美的人,而是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阿德勒的得意門生魯道夫.德瑞克斯,以阿德勒的思想為本,留下這樣的名言。人必須「擁有認同不完美的勇氣」,一味追求完美只會伴隨痛苦,為什麼呢?因為這世上沒有完美的人,要認同並喜歡有缺點、一無是處、真正的自己。「接受真正的自己」在心理學上稱為「接納自我」。「擁有認同不完美的勇氣」,這是為了接納自己最必要的東西,不是嗎?
不是ONLY IF(若能克服缺點)I'm OK,而是要有EVEN IF(就算有缺點)I'm OK 的勇氣,這就是「認同不完美的勇氣」。只有擁有這種勇氣的人,才能成為真正的強者,才能得到幸福。
所謂生活型態〈=性格〉,
就是人生設計圖,稱為人生的腳本。
只要改變生活型態,人生就會驟然改變。
好友相聚時,有總是主導話題的人,也有沉默寡言,老是被邊緣化的人,阿德勒認為這種行動上的差異,是因為生活型態〈 =性格〉不同的緣故。希望「被別人接納」、「被別人喜歡」,抱持這種生活型態的人,習慣主導話題。相反的,總覺得「別人肯定會拒絕我」、「別人應該不會喜歡我」,抱持這種生活型態的人,往往插不上嘴。
所謂生活型態是指生活癖好、慣有的行為模式,也就是一般所說的個性、人格。但性格給人無法改變的印象過於強烈,所以阿德勒大膽使用「生活型態」這字眼取代,他認為生活型態不是「因果律」主張的天生的東西,而是可以依自己意思決定的東西,所以隨時都有改變的可能性。
沉默寡言,老是被邊緣化的人,不是「性格溫順」,而是「不相信別人的性格」、「覺得自己不可能被別人喜歡的性格」,只要找到隱藏在「溫順」深處的核心信念,改變這般信念,就能徹底改變行動與情感,也就是改變生活型態。
Recommended article: Chomsky: We Are All – Fill in the Blank.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