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主機板廠自 Computex 2014 起,相繼展出 USB 3.1 支援方案,終於在近期開始陸續發布即將上市的訊息。除了將第三方控制器整合進主機板,也有獨立主控制卡供用戶選購升級,以加速推動 USB 3.1 應用。不過 USB 3.1 對一般使用者而言,到底有那些值得升級的誘因,讓我們進一步來探討之。
稍早前華擎率先發布新聞,宣稱將推出 USB 3.1 相關產品,但是並未明確指出正式出貨時程,華碩發布雖然略晚一些,但據稱將於 3 月陸續出貨。可預期,較早公開展出測試平台跑分數據的微星,以及目前動作看來較小的技嘉,在近期內也會加入第一名開賣搶奪戰。當東風具備了,那麼接下來最需要的是相對應裝置,尤以高速儲存設備為主,這樣才能體驗到 USB 3.1 頻寬威力。
對此,USB-IF 提出了有限度改善計畫,為 USB 3.1 新導入 128b130b 編碼機制。雖然必要的控制碼數量相同,但是因為占比改變了,所以頻寬耗損從 USB 3.0 那高達約 20% 的比例,大幅下降至 1.538% 左右。這意味 USB 3.1 換算頻寬為 1GB/s,真實極限將有機會達到 980MB/s 左右,得以挑戰 Tunderbolt 1 早已達到的水準。
▲ USB 3.1 改善資料傳輸編碼架構,這次將能更接近所宣稱傳輸速度 10Gbps。
Type-C 連接器除了便利,還有一統江湖的企圖
USB 3.1 除了真實有效頻寬提升外,全新設計的 Type-C 連接器,可說是更為受到矚目的焦點。USB-IF 特地編排內部訊號腳位排序,使連接器與線材不再需要傳統的防呆保護措施,沒有方向限制區隔正反都能插。Type-C 不只具有使用便利性,也顧及反覆插拔耐用度這點,USB-IF 宣稱以承受 1 萬次插拔為設計標的。
Type-C 另一大賣點是電流傳輸能力,在維持不變的 5V 電壓條件下,連接器端電器層可支援 5A 電流流通,而線材標準設計規格是要求得能承受 3A 電流。再加上由於尺寸僅 8.3 x 2.5mm,還比目前常見的 Micro B 小一點,這背後隱藏的涵義、企圖相當明顯,那就是打算一統行動裝置當前有些凌亂的規格。
▲ 圖例為 Elecom 所推出 USB 3.1 Type-C 線材,已經稍早前上市。
當前各式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仍然普遍採用 USB 2.0 介面,僅少部分產品已經導入 USB 3.0。這除了作為資料傳輸、同步之用外,也一併取代傳統電源變壓器設計,成為幫裝置充電的唯一途徑。不過 USB 2.0 只能提供 0.5A 電流,而 USB 3.0 雖然提升至 0.9A,對時下智慧型裝置發展趨勢而言,仍然說不上是多麼充裕。
換言之,USB 3.1 Type-C 利基點在於這是通用基本規範,一旦裝置採用此介面標準,那麼保障的最高電流傳輸量即有 3A,不再有額外的規範、標準、相容性對應等問題干擾。而且更為重要的是,Type-C 連接器也適用包含在 USB 3.1 規範之內的 USB Power Delivery,意味同樣可以藉由提高輸出、入電壓值這模式,為裝置帶來更高的充電效率。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