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marin@flickr, CC BY-SA 2.0
不要輕易地奪走孩子的成就感
我是一個盡量不插手、過問孩子求職和工作的爸爸,在這失業率攀高、求職不易,在有些父母親想盡辦法、用盡關係,都要替自己兒女安排工作的激烈競爭環境下,似乎是個異數。
我承認,我很疼愛孩子,只要他們想要做什麼,我只要辦得到,從來不猶豫地給他們足夠的支持,包括出國讀書。我不是富爸爸,也沒有企業要他們接班,所以我並不想「訓練」他們去打工賺錢,我希望他們專心讀書,快快畢業,進入社會。在我的觀念中,沒有「訓練」這樣的字眼,因為這個殘酷的世界自然會「訓練」他們,或「痛挫」他們。我不想急著打擊他們的信心。
但是當他們出了社會開始工作時,就是我放手的時刻。我並不擔心他們遇到待業、挫敗、失落,甚至絕望的狀態,因為那正是他們人生戰鬥拚搏的開始,我不想輕易剝奪了他們如此「可貴」的挫敗經驗。當然,我更不想奪走他們因為靠自己的奮鬥,而得來的一些「成就感」。因為那是他們靠自己得到的,他們的心才會有踏實感。我怎麼能奪走他們這種快樂?所以我不曾為兩個孩子的求職打過一通電話,我讓他們到處去碰壁,甚至被諷刺說你爸爸不是可以幫助你?當他們終於找到工作之後,那就是他們證實自己實力和誠意的時候了,如果表現得好,就會有下一個更好的工作在等著他們。這才是他們真實的快樂和成就。
從小許多事情我都很想靠自己來完成,但是爸爸總想插手幫忙,他猜他是想讓孩子知道,他是有辦法的人。從小參加校外的作文比賽,他硬要插手替我修改,拿到了全國第一名,我覺得很丟臉。讀大學時投稿到報紙副刊,順利被採用了兩、三篇後,爸爸的手又伸了過來,他說他知道副刊的一位編輯,他硬是要帶著我去謝謝他。爸爸帶著我去見對方,我很生氣,因為明明我是靠自己,他又剝奪掉我原有的光榮感。在公費時代的師大畢業後,我明明已經被分發到新北市的五股國中,爸爸又要去拜託一個校長寫介紹信,想讓我改分發到離家更近一點的三重。結果我站在那個獨眼校長前,被他冷嘲熱諷了一頓。他拉開抽屜,厚厚的一疊介紹信。原來每個爸爸都是一樣的。我回去和爸爸吵了一架。還好,我很快就擺脫了爸爸的善意干涉,大學畢業後連續出版了七本書,我恭請爸爸在我的每本書上題字,讓他分享我的快樂。
兒子讀小學時參加一個校外的徵文比賽,我犯了爸爸同樣的毛病,暗示了他要如何寫。結果兒子真的得了獎,主辦單位轉由校長當場頒發獎狀、獎金,兒子假裝沒有聽到。同校的女兒回家告狀,我又罵了兒子一頓。兒子哭著說,因為我有幫助他,他不好意思上台。其實該挨罵的是我自己,那不是愛,而是虛榮。後來我就學會了自我節制。
兒子用學校的畢業作品得了兩座電影金穗獎,他在得獎現場興奮得直喘氣,打了一通電話給我說:「爸爸,我可以把我的獎座放在你擺金馬獎的那個櫃子裡嗎?」
老實說,那一刻我還真的有點想哭。他在美國花了好長的學習和奮鬥,就是在等待有點屌地說這句話。
只要有覺醒,都不會太晚
兒子小時候和我之間的關係緊密又緊張,這彷彿是複製了我和爸爸之間的關係。如果從時代背景和經濟條件來看,我的爸爸似乎表現得不比我差。在保守、窮困的年代中,爸爸常常壓抑自身被踐踏的尊嚴和焦慮,盡量表現出老爸應有的幽默和開明。
記得在一次全家族的聚餐中,我當眾指責兒子,糾正他的行為。老爸實在看不慣,於是立刻反過來保護孫子,糾正我說:「從前,我有這樣對待你嗎?對待孩子要溫柔一點!莫名其妙!」話沒說完,弟弟也開始對他的兒子鬼吼鬼叫起來,這下子更激怒了老爸:「爸爸不是這樣當的。火氣那麼大,表情那麼凶,好像兒子欠你錢一樣。當爸爸,你們統統不及格!」老爸愈說愈氣,氣到嘴唇抖了起來:「我從來沒有打過你們,連罵都很少,我最多只是用寫的,苦口婆心的規勸你們。現在你們當了爸爸,就知道爸爸並不好當了吧?我是沒有爸爸的孤兒⋯⋯」之後,老爸竟然涕泗縱橫起來。我們都知道,他是很用力用心在當爸爸,因為他沒有見過他的爸爸,這是他人生中最大的遺憾。
兒子現在當爸爸了,在我眼中,他是一個非常溫柔而有趣的新手爸爸。他只要在家,幾乎天天替兒子洗澡,換尿布,泡奶,從孫子出生到現在一歲多從未間斷過。只要有我在身邊,兒子都會逼問我說:「你從前有這樣對待我嗎?」我非常確定地說:「沒有。完全沒有。真是抱歉。」兒子出生不久,我就隻身前往美國留學,那年代政府是不准留學生在第一年帶家眷一起出國的。我錯過了兒子從出生到前半年的相處時光,直到重逢後,照顧孩子的工作幾乎都落在他的媽媽身上。我因為心思全放在工作上,一心追求自我成就,常常將自己的焦慮波及家人。女兒出生時,我的工作狀況比較穩定了,但是在處理兩個孩子之間的問題時,往往做出錯誤的動作,使得衝突火上加油。有時候我沉不住氣,揮起手要打兒子時,女兒會挺身而出,伸出雙手哭著保護哥哥。當兒子漸漸懂事後,他還會拿出一些教養專家的文章給我看,要我反省反省。他要我不要輕易介入孩子之間的糾紛。兒子溫柔地提醒我說:「爸爸,只要有覺醒,都不會太晚。」
Recommended article: Chomsky: We Are All – Fill in the Blank.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